“买卖USDT被抓了?”—— 原来银行卡这么冻住的最冤!
打开手机,群聊里突然弹出一条“急售USDT,秒到账”,价格似乎还比交易所低一点,你敢心动吗?下一秒,银行卡突然被冻结,屏幕那头却换了说法:“你违规交易了,账户已被处理。” 这背后,不只是平台的风险把控,更是你的账户交易涉嫌违法红线。
自2021年9月24日,一纸《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简称“924通知”)为普通人买卖虚拟货币拉响了警报,明令禁止金融机构为非法的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任何结算服务,并且任何个人与机构在中国大陆境内开展虚拟货币买卖均为非法金融活动。
这意味着什么?过去私下找人买卖USDT的“场外交易”行为——你转我人民币、我把USDT打到你的链上地址——已经被官方明确划入了非法金融活动的范畴。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法律实践中,此类交易极易牵涉“资金性质不明”的问题。
当你的转账对象身份无法确定,款项背景难以查证时,你账户流入的资金,很可能涉及犯罪所得或网赌灰产收益。一旦被卷入你辛辛苦苦攒下的合法资金都可能因警方“冻结止付”的强制措施被无辜牵连,银行账户功能被锁定,资金流动彻底卡住数月甚至长达半年。
银行卡冻结不是最坏的结局。冻结之外,更要面对的是被判定为“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法律风险。这是当前虚拟货币交易领域一个隐蔽却致命的法律陷阱。
最高检2023年发布的“金融检察典型案例”中,王某某的案件极具代表性。他在网上结识“老板”,对方委托他帮忙接收、转移USDT,并承诺丰厚佣金。短短几月间经手资产就超过千万元人民币。但其中部分资金涉及诈骗所得转移,最终王某某被认定为明知资金可能非法却依旧协助转移,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罚金两万。他手中的USDT,成为参与犯罪的关键证据链。
更关键的是,被动获取USDT也会被纳入监控范围。
一个山东用户就曾在论坛中分享了他的真实遭遇。他仅仅接受朋友委托代为操作过几次USDT,并无违法所得或佣金,依旧被警方认定为“频繁交易虚拟货币协助跨境流转资金”,相关账户、身份信息被警方登记备案。虽然没有被立即追究刑责,但已经被标记为涉币涉稳风险人群,银行卡功能遭到长期限制。
另一类风险同样隐蔽——被定性为“变相买卖外汇”进而被罚的案例在2022年越来越多见。
在银行转账层面,你的银行卡收到的看似是“人民币货款”或“还款”,实则可能是他人通过人民币兑换你手中USDT的行为。一旦被银行系统识别为存在绕过外汇管道的意图或事实,交易便自动触发风控,被定性为变相买卖外汇。冻结之外,监管部门还有权直接要求你提交说明、证明资金来源合法性甚至没收资金与罚款。此时再解释“我和他不熟,只是交易过一次”,难以改变账户被锁死的结局。
法律实践中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适用在2022年变得更加灵活。最高法和各地基层法院对该罪的判定标准正不断下沉,不再局限于“直接知悉对方在从事诈骗”。
如果你被虚拟货币交易对象利用成为资金转移链条的一部分,在转账环节中无意甚至主动接受了他的USDT支付款项,最终这笔资金与上游犯罪关联,你便可能被定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且为其提供支付结算帮助”。这种模糊界定让更多没有犯罪主观故意的用户,也可能被迫背负上刑事责任。
法律风向的变更正在加速。
2022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公开表示将加大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力度,强调“对非法金融活动零容忍”,这标志着虚拟货币监管强度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只会更紧,不会有松动的空间。政策信号的清晰无疑进一步强化了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作用,交易者的侥幸行为将面临更大的处罚风险。这意味着参与任何形式U交易都面临越来越清晰的法律红线,法律边界持续收窄。
当你看到群里的USDT交易信息时,当你考虑换点USDT用于海淘时,当“熟人”想用U支付人民币债务时,请先想一想这个画面:你的账户可能被标记为涉诈高危账户强制冻结;你的名字可能被记录至地方反诈中心风险名单;你的微信对话可能被当作法律证据。你的U不再只是数字资产,而是交易安全的潜在隐患。
这些被冻结的账户里,可能就存着你孩子下学期的学费,你家里救急周转的最后底牌。
真正冻结的不一定是账户,而是未来的自由选择空间。当你的账户操作行为进入预警名单时,不只是交易功能被冻结在2022年那个转折点上,更是你在金融世界的信任等级被拉到了底线。这恐怕是普通人参与U交易最大的隐形成本。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