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黑丝
袁立黑丝:十年倏忽而过,为何我们的目光仍未移开?
38度的三伏天,街头巷尾早已短裤T恤齐上阵。可地铁车厢里、写字楼里,依然能看到那双大胆的黑丝长袜。这双袜子,究竟穿在谁身上才算合适?十多年前袁立就因为这一双丝袜卷入了风暴之中,而十年过去,这层薄薄的织物,依然稳稳地拴着我们的目光。
一场十年都解不开的时尚谜题
2012年,一条“袁立黑丝透视装”在各大网站突然爆发性传播。这条爆料内容没有明星出轨或私生活的秘闻,可当袁立穿一身黑色蕾丝裙站在红毯上的照片,配上“透视装”三个字,便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网络“审判”。她穿着这条裙子就成了一种过错。
时间再往后拨一年,2013年袁立站在华表奖的红毯上,穿着宽松的高腰裙。这一次的报道方向却完全相反—— “发胖”、“不修边幅”。同一张脸,同一双眼睛,仅仅因为一套衣服的变换就得到了两种极端的评价。我们挑剔的,到底是裙子还是裙子里的人?或者只是我们那颗难以忍受他人“不合主流选择”的心?
裙子本身本无辜,是看客的目光为其缝上了罪名的针脚。 十年前那场“黑丝透视装”风波,表面是针对衣着,实际却是一场关于“女明星得体穿着范围”的全民公审。
黑丝在流行语境中的挣扎
在校园里,有女孩因为穿了条黑色丝袜被辅导员叫去谈话:“黑丝看着不太正经,最好换条别的”。这薄薄的两层纤维,从未有一件衣物如黑丝一般拥有如此强大的符号力量——它既是危险的暗示,也是优雅的配饰;是情欲的工具,也是酷感的表现;是被排斥的元素,也是流行的利器。
看看2024年的大众流行趋势,一条连袜丝袜轻松可以标到四千元。这些薄得近乎透明、布满图案的设计在时尚秀台上毫不掩饰的展现。同样是在这一年的《创造营》女团选秀的舞台上,舞台服装设计师大量使用黑色丝袜的元素。偶像们穿着它劲歌热舞,女孩们觉得美,男观众们更是激动不已。黑丝成了表演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黑丝在当下早已从禁忌物品跳脱,甚至变成一种表演性的“标配”。 这看似矛盾的走向背后藏着一个问题:我们对黑丝的态度,到底取决于什么?是场所(红毯还是舞台)?是身份(女明星还是女团成员)?还是时间(十年前或今天)?如果答案都是“看情况”,那就是最大的虚伪。
社会眼光:衣服的宿命由谁决定?
我们评判的从来不是衣服本身,而是穿衣服的那个人是否符合主流规训中对性别、身份和场合的定义与要求。这种双重标准无处不在。
看看生活中那些更熟悉的场景:
- 炎炎夏日穿着西装三件套挤地铁的男人汗如雨下,但不会被嘲骂不雅;
- 四十岁的女高管穿了件略修身的连衣裙,却被同事私下议论“她是不是想引起注意”;
- 大学老师穿着普通运动服走进教室,学生会在网上发帖“新老师真土”,但没人敢质疑清华韦东奕那一身朴素的打扮。
衣服从一诞生就附着了社会眼光的重担。 女性在着装领域所承载的复杂要求几乎是男性的数倍:“不能太露骨显得轻佻”“又不能太保守显得无趣”“要符合身份”“要照顾他人观感”……一层一层叠加上去,留给女性自由表达的空间已所剩无几。这个微妙的刻度盘,最终裁决者永远是别人,而非自己。
黑丝背后:谁在操控评判的标准?
穿黑丝被嘲笑的袁立和站在舞台上穿着它跳舞享受欢呼的偶像们之间最关键的差别,就是那个评价标准,以及谁在定义这个标准。
标准不是自然生成的,它总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变化。
- 当品牌需要推广某款防晒霜,就开始强调夏天穿长袜是时尚而非不合时宜;
- 当偶像女团需要话题热度,服装组就会把透视元素推向极致;
- 当某个自媒体需要流量爆款,就把明星穿搭的标签推成热搜;
- 而在某些需要道德制高点的时候,同一件衣服又成了罪状。
我们每一次的围观与审判,其实都在为某种利益方打工——而我们却经常浑然不觉。 袁立十年前那套透视装,谁获得了流量与热度?十年之后的今天,谁因女团偶像穿黑丝又坐收一波红利?当大众讨论和评判时,那些真正的幕后推手们,早已在收割中悄悄离场。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穿衣自由”?
如今,当红明星们甚至无需露面就已经能在各大活动上“云穿衣”占领热搜榜—— 一套裙子上热搜,代言、综艺、广告接踵而至。在这场热闹的景象中,真正的“穿衣自由”在哪里?
自由的表达应当意味着:
- 自由意味着不背负莫名其妙的罪名——不必担心一条普通丝袜会给自己带来“行为不检”的污名;
- 自由意味着不参与无谓的审判——看到别人的穿搭不顺眼时,提醒自己这目光早已被训练得不纯粹;
- 自由意味着穿透那些标准的迷雾——我们不需要去争夺“被允许穿黑丝”的自由,而是要清醒地看到,哪些规则原本就是带着锁链来哄骗你的。
十年过去,袁立当年那条裙子早已褪色、变形甚至丢弃。但围绕一件衣服的喧闹从未真正停止。从娱乐版争议到日常生活里穿着被指指点点,我们被太多的评价标准裹挟前行。
下一次,当我们在街头看见一双盛夏的黑丝袜,是窃窃私语“这么热的天她也不嫌热”还是本能地猜测“是为了防晒吧”?
这细微的反应差别,丈量着我们心灵与自由的真实距离。 这世界上真正值得被审视的,从来不是身上的那条裙子,而是我们心中那条不敢跨越的红线。
衣服永远在等待那个能驯服它的人,而非反过来。
发表评论